1)103.可怕的成长,分数暗战_求求了,快回家练琴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触键后控制发音。”

  暂且抛开种种身份,只作为一名纯粹的钢琴爱好者,吴复生钟爱寻找各种各样的演奏声音。

  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到上世纪的珍贵录音资料,从三次元到二次元,哪里有钢琴爱好者聚集地,哪里就有可能出现他的身影。

  现实中他是名叫吴复生的海院钢琴系高材生,网络里他化名tchaikovsky,在各种钢琴话题下舌战群雄。

  某日练琴结束,他又化身tchaikovsky逛b站,从一个挑战全网最快740-1的视频一路不知怎么就刷到了一个叫八万不爱练琴的家伙。

  车尔尼299-1,他心想听听吧。

  听了几秒果断关注。

  从第一首点进去,再出来就是第十首了。

  没了。

  tchaikovsky:gkd!

  耐不住好奇心,第二天他又来了,又挑了两首听了听。

  再听他又发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,尽管视频音质嘈杂,但是他还是能从中听到较为少见的触键感。

  在钢琴世界里,狭义来讲,音色就等于触键。

  当时他很想听听这位不爱练琴弹得曲子。

  结果每次对方更新的内容都是299。

  听完了对方整套原速299,吴复生相当佩服,相当感叹。

  他佩服的不是对方的原速,说个不好听的,他一些附中的师弟师妹都能原速全套299。

  他佩服的是不爱练琴的每一次触键都是指拖琴键,持续发力,他绝对不会听错,钢琴音质再差也掩盖不住藏在其中的延伸感。

  每个音都像是经过十指滤镜的筛选之后,才从钢琴里传出。

  那他感叹的是什么呢?

  他感叹的是不爱练琴的进步,每十首一发,每次他能感受到那种延伸感肉眼可见得凝实。

  从视频里的双手来看,演奏者无疑是个成年人。

  成年人还有这种进步速度,不值得感叹吗?

  后来得知对方竟然和自己都是新海杯公开组的选手,因琴结缘,二人谈不上一见如故,但李安给他的感觉非常好,虽然其中还有点林幽幽的因素在其中。

  成为朋友,也吃过饭,聊过天,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李安的观察。

  在第三轮舞台,李安在告别动机的处理上再次验证了他的观点。

  现场聆听,在优质钢琴上,可以说李安那天在告别这首作品中,将声音延伸做到了极致,如果很喜欢的德奥派演奏的人,大概会觉得李安那天的告别在中音区过重。

  但若是喜欢俄派钢琴演奏风格的人,一定不会忘记李安那天在告别中演奏的深重低音效果。

  对于派别,吴复生向来站中立阵营,他只找好声音。

  李安就是他发现的好声音。

  可随后在李安红楼音乐会的视频里,他再次感叹。

  比赛结束十二月底,李安回蓉城开音乐会是一月中旬,短短一段时间里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p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